編者按:為(wei) 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書(shu) 法評論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專(zhuan) 委會(hui) 組織部分委員,重溫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結合書(shu) 法行業(ye) 發展實際,撰文筆談交流,現刊出部分文稿。

 

大寫(xie) 人民  紮根生活  謳歌時代

鄢福初

       1942年5月,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指出,“我們(men) 的文學藝術都是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的,首先是為(wei) 工農(nong) 兵的”,開啟了中國文藝發展的新紀元。2014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提出了“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從(cong) 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等一係列重要論述和論斷。

       兩(liang) 個(ge) 《講話》,思想閃光,一脈相承,是黨(dang) 領導文藝工作的經典文獻。學習(xi) 《講話》精神,大寫(xie) 人民、紮根生活、謳歌時代,就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初心與(yu) 使命。

       大寫(xie) 人民,傳(chuan) 承家國情懷。人民是文藝的母親(qin) 。一切成就都歸功於(yu) 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於(yu) 人民。屈原的《離騷》、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國幾千年的文藝史,就是一部歌詠人民的創造史,就是一部傳(chuan) 承家國情懷的心靈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hui) 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hui) 科學界委員時就強調,“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

       紮根生活,攀登文藝高峰。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guan) 鍵、最牢靠的一條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作家路遙秉持“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創作精神,寫(xie) 出了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成為(wei) 一代代青年的勵誌經典。我們(men) 始終堅持不懈推進“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le) 、領悟人民心聲,創作符合人民審美品格的文藝精品。

       謳歌時代,呼喚正大書(shu) 風。時代屬於(yu) 人民,人民造就時代。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文藝,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書(shu) 風。當代中國,江山壯麗(li) 、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wei) 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新時代屬於(yu) 每一位人,當代書(shu) 家要善於(yu) 傳(chuan) 承、弘揚、轉化中華優(you) 秀的美育和審美傳(chuan) 統,融入當代美育實踐。不斷提升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拓寬胸襟,涵養(yang) 正大氣象,提升人生境界。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推動新時代書(shu) 法事業(ye) 高質量發展。要狠抓書(shu) 風藝德建設,引導廣大書(shu) 家堅守書(shu) 法理想,用明德引領風尚,做新時代崇德尚藝的書(shu) 法家,營造風清氣正的書(shu) 法生態。

 

藝術是時代之光,時代和人民需要文藝

王立翔

       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強調:“人民大眾(zhong) 就是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他們(men) “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指明了我們(men) 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受眾(zhong) 和服務的對象,引導文學藝術家心向人民,其重要精神在當代文藝工作中依然釋放著巨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深刻闡述了當今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回答了事關(guan) 文藝繁榮發展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對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做好文藝工作作出了全麵部署。他指出:“‘文章合為(wei) 時而著,歌詩合為(wei) 事而作。’……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chan) 出無愧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偉(wei) 大民族、偉(wei) 大時代的優(you) 秀作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文藝理論的繼承,鼓勵藝術家們(men) 與(yu) 時代同行,“既是曆史的‘劇中人’、也是曆史的‘劇作者’”, 反映好人民心聲,跟上時代,融入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進程。

       書(shu) 法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脈,書(shu) 法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文藝工作者的職責,深刻領會(hui) 毛澤東(dong) 同誌《講話》精神,學深悟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關(guan) 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把握好當代文藝工作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曆史方位,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承擔“以文化人”“以藝通心”使命,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

       藝術離不開人民的滋養(yang) ,人民是藝術豐(feng) 沛的源泉。書(shu) 家要把小我裝入人民的大我之中,洞悉生活本質,將書(shu) 寫(xie) 的內(nei) 容和情感與(yu) 人民心聲相呼應,與(yu) 時代脈動相共振。要對書(shu) 法懷有敬畏和赤誠之心,以“襟懷和學識的貫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藝品的統一”為(wei) 追求,將個(ge) 人修養(yang) 與(yu) 社會(hui) 品格要求相聯係,去除浮躁風氣,以正大氣象抵製庸俗、低俗、媚俗,不斷開創書(shu) 法藝術發展新境界。書(shu) 法評論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專(zhuan) 委會(hui) 要強化研討引導,為(wei) 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所喜愛的作品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讓真正“合為(wei) 時”、“合為(wei) 事”、承載並發展中華文化精要的優(you) 秀作品傳(chuan) 得開、留得下。

       藝術是時代之光,時代和人民需要文藝。我們(men) 要“心係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以手中柔翰激活書(shu) 法藝術生命力,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時代·生活·人民

朱培爾

       對於(yu) 書(shu) 法創作而言,生活、時代與(yu) 人民的體(ti) 現,較之其他藝術要複雜許多。書(shu) 法作品即便是選對了主題,把握住正確的創作導向,在風格上能夠體(ti) 現正大氣象,或者說你心中有著服務於(yu) 大眾(zhong) 書(shu) 法審美的願望,也未必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八十周年之際,重溫並深刻領會(hui) 精神,對於(yu) 當代書(shu) 壇與(yu) 書(shu) 家的創作,有著極為(wei) 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深入生活對於(yu) 書(shu) 法工作者來說決(jue) 不是可有可無。書(shu) 家的作品決(jue) 不是簡單的圖解,或形式化地組織內(nei) 容,或滿足於(yu) 應景式書(shu) 寫(xie) ,做表麵化文章。作為(wei) 新時代的書(shu) 法家,要把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人民群眾(zhong) 的情感,轉換成具體(ti) 的、有血有肉的筆墨形式,轉換成能夠代表時代的氣象與(yu) 風格。做好這幾點,必須具備以下能力:

       一是格局與(yu) 站位,創作必須建立在對時代的深刻把握與(yu) 對當下社會(hui) 的深入了解之上。生活賦予創作的靈感與(yu) 激情,但“生活”決(jue) 不是簡單去做某個(ge) 具體(ti) 的事情,而是要深入體(ti) 會(hui) 來自人民大眾(zhong) 的喜怒哀樂(le) ,感受鮮活的生活氣息,感悟代表曆史發展的思想、觀念與(yu) 方法,從(cong) 而融會(hui) 貫通到創作中。

       二是書(shu) 法家不能隻局限於(yu) 寶塔尖式的創作。創作的目的,不隻是表達自我,而是把所思所想、書(shu) 法的初心與(yu) 人民大眾(zhong) 形成共鳴。這種共鳴來自對傳(chuan) 統的領悟與(yu) 把握。書(shu) 法創作中的人民性,必須建立在對傳(chuan) 統的理解和透徹把握之上,孤芳自賞、自娛自樂(le) 式的創作是沒有多大意義(yi) 的。所有傳(chuan) 世的書(shu) 法經典,都有著廣泛的審美認同並直指人心。

       三是書(shu) 法家必須在創作中強調生活、時代與(yu) 人民的有機轉換。真正的書(shu) 法家,要把生活的感受,把大眾(zhong) 對於(yu) 自己心靈的觸動,把對時代的深刻理解,融會(hui) 到創作中。《蘭(lan) 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帖》之所以能夠傳(chuan) 世,是因為(wei) 這些作品在曆代大師的心靈深處,有獨特的藝術感受,有發自內(nei) 心使不可說成為(wei) 可說、使瞬間成為(wei) 永恒的心靈呈現,也有讓大眾(zhong) 感受到書(shu) 法藝術魅力的審美認同。

 

藝術創作不能鑽“象牙塔”

張瑞田

       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強調了藝術作品的社會(hui) 作用,這也是毛澤東(dong) 同誌關(guan) 於(yu) 文藝思想的核心內(nei) 容。不過,毛澤東(dong) 同誌並不讚成單方麵強調“社會(hui) 作用”而忽略“藝術作用”的藝術作品。他說:“我們(men) 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nei) 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nei) 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毛澤東(dong) 同誌的講話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文藝理論的繼承。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承認藝術作品的審美價(jia) 值,肯定藝術作品真善美的品性。

       2014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也講到這一點:“吸引、引導、啟迪人們(men) 必須有好的作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必須有好的作品。所以,我們(men) 必須把創作生產(chan) 優(you) 秀作品作為(wei) 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chan) 更多傳(chuan) 播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念、體(ti) 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you) 秀作品,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

       當代書(shu) 法家理應為(wei) 民族、國家、時代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就是毛澤東(dong) 同誌所講的內(nei) 容與(yu) 形式相統一的作品。優(you) 秀的書(shu) 法作品,自然有深刻的內(nei) 涵,也要有精美的藝術形式和豐(feng) 富的藝術感覺,僅(jin) 僅(jin) 強調一點,就不會(hui) 創作出“ 反映著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個(ge) 別書(shu) 家缺乏這樣的認知,要麽(me) 主題先行,生硬圖解社會(hui) 觀念,缺乏藝術形象的含蓄性、象征性,無法正確“吸引、引導、啟迪人們(men) ”,自然也產(chan) 生不了審美價(jia) 值;要麽(me) 鑽所謂的藝術“象牙塔”,缺少社會(hui) 關(guan) 懷和良知追問,在一己的情緒世界裏自娛自樂(le) ,自然創作不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you) 秀作品”,最後會(hui) 被讀者和觀眾(zhong) 們(men) 拋棄。

 

在經典傳(chuan) 承中探索創新性轉化

毛羽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書(shu) 法,遍及國人的日常,浸潤著國人的心靈,影響廣泛而深遠。伴隨著當代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40年以來,書(shu) 法熱經久不衰,書(shu) 法事業(ye) 成果豐(feng) 碩。但同時也出現入古不深、重技輕文、風格雷同等問題。一部分作者在“不破不立”的理念下,一味用力過猛,無視傳(chuan) 統藝術的根本規律。

       筆者深感:創新離開傳(chuan) 統,必為(wei) 無源之水。

       創新一定是在植根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展開的。傳(chuan) 統經典不僅(jin) 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書(shu) 寫(xie) 的典範,更重要的是其蘊含的文化內(nei) 質,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集體(ti) 選擇的結果,它涵蓋萬(wan) 有、綱紀群倫(lun) 。

       傳(chuan) 承書(shu) 法經典,首先要讓經典“活”起來,致力於(yu) 書(shu) 法經典融入大眾(zhong) 生活;傳(chuan) 播方式也要活起來,實現與(yu) 數字化、信息化傳(chuan) 播方式的融合;還要關(guan) 注好“人”——一方麵發揮好書(shu) 壇領軍(jun) 人物在價(jia) 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方麵的作用,同時關(guan) 注近些年湧現出的新文藝群體(ti) ,引導他們(men) 成為(wei) 繁榮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有生力量。

       與(yu) 此同時,還有部分作者食古不化,一味地重複古人,以照搬前人麵目為(wei) 追求。所有這些,有賴於(yu) 書(shu) 人審美能力的提升,鑄造重塑書(shu) 法批評亦不可少。

       書(shu) 法植根傳(chuan) 統的目的,不是為(wei) 了再現古人書(shu) 法樣貌,而是在掌握創作的普遍規律之後,推動書(shu) 法向前發展。那麽(me) ,當代書(shu) 法向前發展的突破口在哪呢?“文章合為(wei) 時而著,歌詩合為(wei) 事而作”,不斷賦予書(shu) 法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表達方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

       由此,筆者進一步認識到:創作紮根現實,才能不負時代。

       要想讓筆下的作品與(yu) 時代產(chan) 生共鳴,就需要了解社會(hui) 需求,並深入到人民群眾(zhong) 中,在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密切接觸中汲取靈感。

       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講到,“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dong) 西,是粗糙的東(dong) 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feng) 富、最基本的東(dong) 西”。老老實實做人民的學生,踏踏實實傾(qing) 聽人民的心聲,真正站在人民的審美立場、情感立場、道德立場,契合於(yu) 藝術規律,才會(hui) 創作出“傳(chuan) 播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念、體(ti) 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you) 秀作品”。

       書(shu) 法人需要深入領會(hui) 馬克思主義(yi) 美學觀與(yu) 曆史觀,貫徹文藝座談會(hui) 講話精神,尊重曆史,學好經典,放眼當下,入古出新,紮根現實,不負時代,再寫(xie) 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