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進一步推動學術與創作深度融合,以學術引領書法創作,以創作推動學術研究,710jc7公海登录入口特邀六位學者圍繞本屆草書展撰文交流,以傳統文化為根脈,以文獻數據為基礎,在曆史坐標中找準方位,推動當代草書藝術的可持續發展。現將文稿內容摘編如下。
書意與風格:
仍然是當代草書創作中值得重視的話題
方愛龍
衡之書史,“精熟”不是目的而隻是手段。舉凡書史人物,“四賢”之後,以“草聖”名家者,盛唐“顛張狂素”,中晚唐高閑、亞棲輩僧人,趙宋黃山穀,明清祝枝山、王覺斯,至現當代數家。其間,多少人物雖是筆走龍蛇,卻依然淹沒無聞。其更難者,書意故也,也即孫過庭所說的“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和“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古賢以“工夫”與“天然”比為書藝的兩翼,如果說“精熟”是工夫,那麽“才情”就是天然。工夫的精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勤奮來加以淬煉的,但是,天然的才情則是一種源於本心的涵養。
後世傾向於草書在法度的基礎上更注重“書意”的表達,或者說把“書意”看作是超越工夫、技法之外的心緒活動的表現,也就是石濤說的“神遇跡化”。書“意”之於草書,可能是超越書“法”、書“勢”的存在。“法”可傳,“勢”可造,“意”最難得。
風格是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誌。曆代書家,無不在苦苦探尋自身的風格。凡有書史地位者,無不以風格立世。觀當代草書作品,總覺得能夠確立穩定而成熟的風格者,寥寥可數。這或許是當代書法藝術包括草書藝術的發展,展現於公眾麵前不甚令人激動的原因。可以反思的是,展覽之中的參與者,是否開啟了各自的風格探研之旅,並為之進行著“沉潛”的努力?
返樸歸真 居安思危
——關於全國第五屆草書作品展覽的思考
張金梁
全國第五屆草書作品展覽從入展作品看,表現出了如下特點:一是認真準備,精心創作;二是小字多,大字少;三是色紙拚接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四是草體的種類頗多,有章草、今草、大草等,而每一種又有諸多流派風格;五是所書作品的內容都經過精心選擇,高雅可讀。
草書最能代表書法藝術精神,也是最能代表人的氣質修養的書法載體。所以草書與人的修養水平及精神麵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好的草書是作者內在涵養及外在技法能力渾然無跡的完美結合,這也是草書很難寫好的原因所在。學習書法,古賢有“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之論。若取法不慎,起點低下,一定會阻礙學習者進步及發展前景。當代草書的學習,在取法上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取法淺近單一。以實用、迅速、有效為主要切入點,選擇一家便於製作空間的書家進行臨習,以便摹仿製作。還有的不顧及草書的源頭,摒棄古賢,直接選擇當代獲獎作品進行臨摹,取法乎下,得之下之又下矣。
書寫是中國漢字的靈魂,而草書最重視書寫。書寫性表現在對字體的熟練程度,對用筆的駕馭能力。揮毫時作者情緒的發揮與筆墨交融的程度,決定著作品的氣息和自然狀態。而部分展覽作品,因製作及創作心理,大都淡化甚至失去了書寫性,有筆無勢,有態無意。
由草書屬性論及全國第五屆草書展
劉宗超
草書藝術的繁榮是當代書法繁榮發展的重要標誌。全國草書展自 2006 年至今已經舉辦了五屆,基本上代表了全國草書創作的大致麵貌。
草書在諸種書體中最具抒情性。由人到書,由書觀人,真正的大草書家是純粹、天真、任性和孤傲的,是狂人書狂草,心手相師,人與書的真正統一。
對草書的意象性、迅捷感、至情性給予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是解決當代草書發展瓶頸問題的重要方法。
草書的至情性抒發的是自我真性情,而不應該是被模仿的古人的性情,實際上也不能重複古人的性情。我們在模仿顏真卿《祭侄文稿》時,臨摹皴擦塗抹的方式隻是適用於學習中的技法訓練,而不能成為自己創作時的套路。
當代草書家應該重啟“意象”思維。我們現在看到的書論基本上都是現代形式分析,至於產生根源一般不怎麽關注,而這正是當代書法家所應思考的。草書經典隻是一個跳板和媒介,是藝術學習的“流”,大自然和人本身之“道”才是書法學習創造之“源”。藝術家隻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會、人生中得“道”,才會獲得藝術創造的本源,從而通過“天人合一”的體驗,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
草書書家應該涵養心性,培養“士氣”。“書氣”是由“人”所造就的,書法的優劣要追究到書法家這一“人”本身。狂草雖狂,但是這個“狂”應該是文質相合的“士氣”。狂草書家應該是開張深邃的文化人。
從“寫形”到“寫意”:
談草書書風與當代創作
朱天曙
草書創作要表現豐富的筆法,處理複雜多變的結構和章法,這需要長期的藝術實踐和人文素養積累。書法中具有的這種豐富內涵的人文品格,在當代草書創作中不能忽視。
現在有些參展者常常依照設計好的草書稿反複書寫一件作品,甚至為了一件作品寫上百遍,直到“創作”出滿意的作品。這樣的創作,以設計“寫形”為創作手段而舍去“寫意”中的即興,以造作取巧而廢除傳統功力,以方便快捷的集中書寫應展替代靠長期學習積累而獲得的書法藝術特有的人文品質,應該引起人們的警惕。
草書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錘煉過程。創作者在熟練掌握草書筆法和書寫技巧後,漸而進入“達其情性”的藝術境界。曆代草書名作多是無底稿的即興之作,一氣嗬成,一任自然,無意於佳乃佳,不可複製。這樣的作品不僅有凝神靜思的預想,也有即興書寫中獲得的寫意之美。我們在書法創作活動中,需要練就“預想”後落筆即書的能力,駕馭自如,而能隨機應變,把“寫意”放在創作的第一位,而不僅僅是一個“寫形”的問題。
中國古人常將“逸品”視為書法的最高境界,草書藝術也是如此。“逸品”強調天真爛漫,所謂“無藉因循”,超逸優越,無意取態。今天許多人都強調視覺衝擊力,我們能否深入古典傳統,在“書”之外求得“文”和“人”的融合,在藝術創作中增加人文涵養,多一點逸致和雅趣呢?
草書的程式化與個性化突破
曹建
趨於雷同的時代審美將草書創作的藝術性功利化,進而使本應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草書創作帶有強烈模仿性的程式化趨同。
程式化是藝術風格形成並固化的一個過程。在風格尚未形成階段強化某些技法使其固化下來並具備一定的程式,是藝術風格顯化的手段之一。不過,程式化藝術手法一旦形成,其兩麵性就立即呈現:正麵而言,程式化催生藝術家的成熟,促成藝術風格的強化;反麵來說,程式化又作繭自縛,對於藝術風格的個性化具有排他性。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十五年左右高清印刷品的普及與書法從業人員的結構調整,草書技法的程式化逐漸形成。其具體特征有二:一是以展覽入選獲獎為階段性目標的草書家以展覽效果的強調、與獲獎作品的趨同為特色;二是已獲獎入展作者的集訓與經驗傳授等所形成的“閉環式”書家群體逐步形成。
就書家個人而言,要寫出有別於一般的個性化的書風。首先,需要特別注重書家心性的磨礪與修煉。其次,重視草書書寫意象的營造。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當代草書創作中的化實為虛顯得更為重要。如何充分發揮想象,如何在點畫的表現、字法的營造、章法的構成等方麵突出書法家的個人情感與理解,如何在技法之外營造草書的流動之象,或許是當今草書創作解決突出問題的重要手段。
在草書的寫意精神中凸顯其當代價值
——關於全國第五屆草書作品展覽的思考
崔樹強
草書在所有的書體中最具有表現力和抒情性。始於實用,終於藝術,從而完成了從語言符號到心跡的華麗轉變。
草書的這種“無用之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凸顯出中國書法的寫意精神。
草書的自由精神,可以讓人們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國藝術的基本性格。 然而,現代社會“有用性”的價值觀念早已滲透到書法教育實踐之中。“無用”的藝術,卻以“用”為衡量標準。以技巧為目的,重“技”輕“道”,忽視了支撐藝術、灌溉藝術的那顆“心”的培養以及一種精神的熏陶,導致過多的以藝術技巧為對象來加以考察和體認,創作有時淪為技巧賣弄和精巧製作,這樣就逐漸偏離了藝術根植人心的傳統。
要想在書法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精神,就需要從單一的物質和技術的“有用性”中解脫出來,更多地去觸摸曆史上曾經達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永恒性的智慧資源,從而淡化那種純功利的、“有用”的生存狀態,追求一種藝術的、自由的、“無用”的價值觀念。
從全國第五屆草書作品展覽來看,一方麵可以看到很多作者對於技巧的精熟把控,但過分熟,就意味著精巧過度,就太注意雕琢和製作;另一方麵,取法對象的趨同,帶來了技法表現語言的單一和大同小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代草書發展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