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推動書法守正出新——新的文化使命與書法評論研討會在長沙舉行
  • 夏潮、孫曉雲、鄢福初、秦國良分別致辭講話
  • 葉培貴、彭鋒、王廷信、袁濟喜圍繞議題進行研討
  • 會議現場
  • 出席人員合影

  9月23日,由公海彩船官网手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辦,710jc7公海登录入口書(shu) 法評論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委員會(hui) 、湖南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中共長沙市望城區委宣傳(chuan) 部承辦的“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推動書(shu) 法守正出新——新的文化使命與(yu) 書(shu) 法評論研討會(hui) ”在湖南長沙望城舉(ju) 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夏潮,公海彩船官网手机主席孫曉雲(yun) ,710jc7公海登录入口副主席、中國評協副主席、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葉培貴,長沙市望城區委書(shu) 記秦國良,中國評協理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袁濟喜,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王廷信,以及710jc7公海登录入口書(shu) 法評論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委員會(hui) 等方麵委員、專(zhuan) 家參加研討會(hui) 。 

  本次研討會(hui) 的舉(ju) 辦是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特別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化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和文藝評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ju) 措。研討會(hui) 分兩(liang) 個(ge) 階段進行。710jc7公海登录入口副主席、書(shu) 法評論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委員會(hui) 主任、湖南省書(shu) 協主席鄢福初主持新的文化使命與(yu) 書(shu) 法評論研討會(hui) 。 

  夏潮在講話中表示,開展文藝批評,一是堅持守正固本,夯實自信根基。希望書(shu) 法評論工作者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文藝理論為(wei) 指導,傳(chuan) 承中國古代書(shu) 法評論理論優(you) 秀遺產(chan)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引導書(shu) 法創作強基固本,以更加自信自覺的姿態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二是增強創新意識,勇攀書(shu) 法高峰。創新,就是要立足文藝實踐之需,回應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審美之問,助力拓展藝術創作的廣度和深度,推動文藝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湧流,鑄就新時代的文藝高峰。三是提高大眾(zhong) 審美,引領社會(hui) 風尚。書(shu) 法評論工作者要走出書(shu) 齋,走向社會(hui) ,關(guan) 注當下,運用大眾(zhong) 聽得懂、看得清、傳(chuan) 得開的方式傳(chuan) 播優(you) 秀書(shu) 法藝術,滋養(yang) 人民審美觀,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四是發揚批評精神,提升正氣銳氣。積極開展專(zhuan) 業(ye) 、權威、科學、建設性的文藝評論,尊重藝術規律,尊重審美差異,提倡通過藝術爭(zheng) 鳴形成評價(jia) 共識和審美共識,引導廣大書(shu) 法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營造天朗氣清的行業(ye) 之風,建設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 

  孫曉雲(yun) 在講話中談到,在新時代,書(shu) 法評論要以馬克思主義(yi) 文藝理論為(wei) 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評論理論優(you) 秀遺產(chan) 。書(shu) 法評論工作者應當以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己任,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開展具有時代性、學術性、客觀性的書(shu) 法評論,不斷提升這一領域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要認真把握好評論的尺度和範圍,評論者和被評論者都要不斷提升境界,展開坦誠的學術對話和評論研討,倡導健康的文化風尚,營造書(shu) 法評論的良好氛圍。要褒優(you) 貶劣、激濁揚清,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以新的文化使命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書(shu) 法評論的力量。 

  秦國良致辭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wei) 契機,充分激發文藝工作者創新創造活力,有效展示望城湖湘文化厚重底蘊,擦亮“楷聖故裏”精彩名片,創新形式、搭建平台、擴大宣傳(chuan) ,用好用活文化資源,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ju) 措、更強擔當,推動書(shu) 法藝術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與(yu) 會(hui) 文藝評論家葉培貴、彭鋒、王廷信、袁濟喜等圍繞美學、美育與(yu) 書(shu) 法,中國書(shu) 法的時代呈現與(yu) 創新藝境,中國書(shu) 法在文化傳(chuan) 承中的職責使命等議題展開研討。 

  葉培貴談了三組概念:“新-舊”、“藝-文”與(yu) “中-西”。就內(nei) 部而言,“繼承-創新”(新-舊)是任何藝術發展的永恒主題。就外部而言,一是生存發展場域的巨變引發的文化(社會(hui) )疏離(藝-文),二是西方藝術理念的對照(中-西)。絕大多數書(shu) 法批評,都離不開這三組概念。比如對“集字式”的批評,往往針對其創新性的缺乏;對於(yu) 不少探索的批評,則往往與(yu) 中西方藝術理念差異有關(guan) ;而較為(wei) 集中的文字文本問題,則主要與(yu) 文化缺失有關(guan) 。基於(yu) 曆史,我們(men) 才能不斷拓展書(shu) 法藝術發展的“曆史縱深”,從(cong) 更加廣闊的曆史資源中獲取書(shu) 法發展的養(yang) 料;指向未來,我們(men) 才能真正激發“文化主動”,大膽開拓“創新空間”。 

  彭鋒認為(wei) ,從(cong) 美學上看,審美價(jia) 值主要源於(yu) 模仿、表現和創造。與(yu) 其他的藝術主要模仿自然不同,書(shu) 法主要模仿古人。從(cong) 模仿的角度看,書(shu) 法通常是在造字的時候或者是在類比的意義(yi) 上模仿自然。從(cong) 表現的角度看,與(yu) 其他藝術主要表現個(ge) 人情感不同,書(shu) 法表達的不僅(jin) 是個(ge) 人情感,也是情感類型。從(cong) 創造的角度看,書(shu) 法創新體(ti) 現為(wei) 規則與(yu) 自由之間的平衡,這讓書(shu) 法沒有演變為(wei) 純抽象藝術。書(shu) 法藝術的審美價(jia) 值體(ti) 現在古與(yu) 今、個(ge) 性與(yu) 類型、規則與(yu) 自由等一係列因素之間的衝(chong) 突與(yu) 和解。好的書(shu) 法,往往包含的因素越多、達成的和解越獨特,就越有審美價(jia) 值。 

  王廷信表示,一部中國書(shu) 法史告訴我們(men) ,走向經典的書(shu) 法作品都是著眼於(yu) 實用基礎上的審美,而非單純追求書(shu) 寫(xie) 質量的審美。如果認識到這一點,便不會(hui) 以單純的審美價(jia) 值來衡量書(shu) 法的價(jia) 值,也不會(hui) 單純以此來評價(jia) 一位書(shu) 法家的藝術成就。把書(shu) 法還原到實用語境中來認識其價(jia) 值問題,從(cong) 而大力推動書(shu) 法進入民眾(zhong) 的生活視野,讓書(shu) 法藝術發揮更加深遠的社會(hui) 作用。 

  袁濟喜認為(wei) ,中國美學的氣概是中國美學區別於(yu) 其他國度的文化特質,同時也是與(yu) 他國融合與(yu) 互鑒的內(nei) 在活力與(yu) 民族自信。從(cong) 思想來源分析,它不僅(jin) 受儒家思想的滋養(yang) ,同時也受到道家精神的影響。中國美學的特質不僅(jin) 僅(jin) 是以往概念史、範疇史與(yu) 體(ti) 係構建等的產(chan) 物,而且更主要是經過近現代思想人物的詮釋而得以複活的。中國美學的氣概在當代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是中國美學研究和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710jc7公海登录入口書(shu) 法評論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張瑞田主持書(shu) 法評論與(yu) 文化傳(chuan) 播研討會(hui) 。 

  圍繞新學科背景下書(shu) 法評論的定位與(yu) 發展,劉宗超認為(wei) 評論家對作品的發掘、評價(jia) 、揭示、研判,是理論家的獨特創造,是自身修養(yang) 、境界、追求、思想的流露。楊勇談到,衡量評論質量的一個(ge) 標準,就是看評論者背後有沒有係統的正麵立場作支撐。楊吉平談到,沒有對書(shu) 法的真誠關(guan) 注和高尚人格,書(shu) 法評論的公正性便值得懷疑。柳國良談到,書(shu) 法的技術體(ti) 係、藝術體(ti) 係和文化體(ti) 係雖具有一定的邏輯關(guan) 係,但三者之間又相互推進,互為(wei) 表裏。 

  圍繞書(shu) 法評論的發展現狀與(yu) 存在問題,馮(feng) 華認為(wei) 網絡評論引發的熱點事件此起彼伏,評論工作者應該主動破局、躬身入局,最終實現轉場、轉向、轉型。孟會(hui) 祥認為(wei) 書(shu) 法評論要有理性,一是讚揚要有根據,二是批評要有度。橫加斥責,甚至人身攻擊,不是負責任的態度。蔡樹農(nong) 認為(wei) 書(shu) 法評論庸俗化是當前的通病,需要花時間、化氣力去糾正克服,否則對書(shu) 法創作不利。陳智談到,博眼球吸引流量的評論文字充斥於(yu) 新媒體(ti) ,需要加強輿論引導和規範管控。王興(xing) 國認為(wei) 評論要突出“人情”重圍,提高當代書(shu) 法評論的引領作用和社會(hui) 公信力。陳培站談到,當代書(shu) 法評論無論從(cong) 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在書(shu) 壇發展中仍處於(yu) 缺位狀態,這恰恰是“問題意識”的喪(sang) 失。 

  圍繞當前書(shu) 法創作的發展,陳誌平認為(wei) ,“心正則筆正”將內(nei) 外、道器貫通起來,不啻是維護中國書(shu) 法和中國文化千年不墜的血脈金針。王文英談到,深入傳(chuan) 統,守正創新,而不是離經叛道的嫁接,也不是簡單機械的複製,是“走心”的學習(xi) 和積澱。薑壽田認為(wei) 中國書(shu) 法現代性理應是立足文化立場與(yu) 人類學本體(ti) 論的傳(chuan) 統創造性轉化。王家葵談到,中國文字的書(shu) 寫(xie) 發展成為(wei) 藝術,歸根結底是漢字文化的特殊性。如果擺脫文本,書(shu) 法藝術就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楊天才談到,中國書(shu) 法的弘揚與(yu) 傳(chuan) 播要把中國優(you) 秀的文化傳(chuan) 統、美學理念進行融匯創造,不斷注入新的審美元素,彰顯時代人文精神。 

  圍繞全媒體(ti) 場域中的書(shu) 法傳(chuan) 播與(yu) 美育功能,劉燦輝談到,加強新時代書(shu) 法美育工作、提升大眾(zhong) 書(shu) 法審美水平刻不容緩。王立翔談到,要重視全國優(you) 秀出版和傳(chuan) 媒機構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品牌和產(chan) 品優(you) 勢,進行重大研究課題策劃,記錄文化盛舉(ju) ,推動書(shu) 法走向世界。康守永談到,“內(nei) 容為(wei) 王”的價(jia) 值對數字媒體(ti) 和紙質媒體(ti) 都是一致的。但應該是各王其王。在數字閱讀時代,紙質的書(shu) 法傳(chuan) 播必須有更高的品質。或許紙媒是書(shu) 法最溫潤、最有營養(yang) 、最具生命力的土壤。林陽談到,書(shu) 法同其他姊妹藝術一樣,可以為(wei) 鄉(xiang) 村,為(wei) 文旅增添打卡地。我們(men) 有責任抵製江湖字,提高基層群眾(zhong) 的書(shu) 法審美。李月貴談到,全媒體(ti) 要想有更好的發展,必須要“隱惡揚善”,讓人們(men) 知道“美之為(wei) 美”“善之為(wei) 善”。薛元明談到,借助各類傳(chuan) 媒,實現有效傳(chuan) 播的目的,則是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授,最終實現書(shu) 法的傳(chuan) 承。江吟談到要反對阿諛評論,書(shu) 法評論要像森林醫生啄木鳥那樣,專(zhuan) 食害蟲、保護樹木,查找不足,助其進步。容鐵談到書(shu) 法評論要推動創作守正岀新,營創良好的書(shu) 法文化生態,自覺抵製江湖雜耍亂(luan) 象,敢於(yu) 發聲,傳(chuan) 播正能量。林墨子談到,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曆史時刻,國家十四五規劃給予了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文化可以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wei) 民心相通的橋梁。 

  鄢福初作總結發言。他表示,任何一門藝術都需要學術支持、審美評判以及思維碰撞,才能助力創新,砥礪前行,才能把握規律,健康發展。各位專(zhuan) 家學者從(cong) 現象到本體(ti) 、從(cong) 說理到探索、從(cong) 審美到批評、從(cong) 繼承到傳(chuan) 播,圍繞當前書(shu) 法評論領域關(guan) 注的熱點,深入探討交流,提出真知灼見。我們(men) 需要堅持正確立場,弘揚正氣,發揮書(shu) 法評論的作用,敢於(yu) 亮劍,以理服人,全麵提升自身素質,曆煉一支本領過硬的書(shu) 法評論隊伍,堅持守正創新,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努力開拓書(shu) 法藝術新境界,匯聚起繁榮發展書(shu) 法評論事業(ye) 的奮進力量。 

  研討會(hui) 期間,與(yu) 會(hui) 者還考察了長沙市簡牘博物館、書(shu) 堂山等文化場所,並開展基層作者作品評議。